新时代文艺创作中的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中国美术学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10-31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用“九个坚持”高度概况了我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了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任务;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并对文化工作布局的各个方面作出了详细的部署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并就一系列根本性问题阐明原则立场、廓清理论是非、指明奋进方向。

 

10月16日上午,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九周年之时,中国美术学院举办座谈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理解新时代文艺创作中的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院长高世名出席座谈会并讲话,艺术家代表们围绕“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先后发言。校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孙旭东、刘正、方培新、傅巧玲、韩绪、徐国强、余旭红,相关部门负责人、学生代表参加座谈会。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 金一斌

 

从文艺工作座谈会到习近平文化思想

 

多年来,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贯彻持续而深入,我们深刻认识到肩负的重要使命;认识到艺术创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表达中国精神为旨归;认识到文艺工作者只有将中国精神融入自己的灵魂,才能创造出超越时代的不朽之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让马克思主义在具有中国形式、中国形态之后,还具有了中国文化生命,在“又一次思想解放中”全面树立起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重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第二个结合”的目标和宗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将是一种坚持和发展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现代文明。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发挥精神影响力的实践形态的文化软实力。在推进“第二个结合”进程中,我们文艺工作者完全能够也完全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要矢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在新时代文艺创作中的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这一时代命题下,文艺工作者要与时代发展同步,表现当代社会与生活现实,以艺术作品实现中国精神的表达;要立足于时代文化与艺术潮流大背景,思考中国艺术的文化根性和价值属性;要用心用力用情,创作出反映时代现实和表现新时代精神风貌的精品力作。

 

新时代十年,是文艺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十年,是文艺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作生态不断优化、优秀作品不断涌现的十年。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弘扬我国文艺的现实主义传统,以更广阔的视野、更博大的胸怀、更诚挚的态度,书写既具中国视野与中国情感,又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元性和广泛性的动人作品,在最大广度、深度和力度上展现“国之大者”,以高质量的作品登顶时代的文艺高峰。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高世名

 

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

要有所抉择、有所行动

 

九年前,总书记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座谈会对我们学校意义很大,许江老院长参加了座谈,并且代表中国美术界做了专题发言,之后我们学校每年的今天都有一次学习贯彻的座谈。这次的主题是“新时代文艺创作中的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要有所抉择,有所行动。

 

首先,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历史性的、总体性的社会生活,艺术家最关键的就是要在自己身上建立起一种历史的感知、现实的感觉。简单地说,画历史画要对历史有感觉,要在师生身上养成一种历史感;画人物画要对人感兴趣、对人性有洞察、对人道有理解,这就需要像巴尔扎克那样关注现实,像托尔斯泰那样深入生活。听起来是现实主义者的老生常谈,但是在今天的媒体状况中,这才是艺术和教育的根本。其次,艺术家要去对这个历史性的、总体性的社会生活进行有深度的把握,人道主义的把握。日常和现实不同,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不同,我想这是我们首先要厘清的。

 

这个意义上,这次的国美开学典礼我们布置了6项国美作业,都是指向让今天的年轻人成为现实主义者,都是指向要在今天年轻人身上养成历史意识、社会感知和现实感觉,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刚刚出版的第20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跟九年前的这场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精神有很直接的关系。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文艺的维度,文艺创作、文艺和社会的维度来探讨文艺工作,再之前是文教的维度、教化的维度构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的一个维度。这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一份任务和一个提醒。

 

从延安文艺到新时代文艺,我们要回答一个问题,新时代何以为新?这个新,新在它的时代的状况、它的现实生活、它的题材,同时也新在我们的方法、我们的路径,我们如何去践行、去探索这个时代命题的方式。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全学科、跨领域地探索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在新时代的新命题和新方法、新境界,这就是今天为什么我们特意请设计、影视、艺术理论、摄影、戏剧、文学和绘画、雕塑专业的同仁,大家共同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原因。

 

 

 

 

中国画学院教师 黄佳茂

 

超越旧山河,画出新时代

此次在婺源写生,有机会近距离和总书记进行交流。总书记知道我们是从中国美术学院过去的时候,他回忆起与学校相关的人和事,对学生的衣食住行也很关心。他还对同学们提出了加强对基本功和造型能力训练的要求,指出年轻人要对手头功夫进行训练和锤炼,不仅仅是绘画能力的培养,更重要是对人心和心性的锤炼。分享以下三点感受:

 

第一,志存高远,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身处这样的时代。比起前辈,我们有更好的客观创作条件,更应该身体力行,创作出动机明确,问题意识清晰,无愧于时代的绘画作品。

 

第二,行万里路,经过多年的学习,在我们的技术储备和学理涵养都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只有行万里路才能立万象于胸怀。在场感比书卷气对人心的激荡要强烈得多。

 

第三,拓宽题材,关注现实生活。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描绘新的题材、内容,必定需要新的形式语言和笔墨技巧与之相匹配。在这里任何一个点上如果有所突破,在画史上都会有立足之地。

 

 

 

电影学院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 付帆

 

蒙太奇的力量,集体情感的影像表达

在参与“文明的互鉴”寻访行动中的具体工作中,我们策划了“影像与历史:寻访爱森斯坦”的主题,去到莫斯科寻找当年蒙太奇电影理论系统构建的源头。思考将蒙太奇作为一种哲学、一种思维、一种辩证法、 一种意识形态所带来的世界观意义。

 

在寻访中,我们思考了影像如何诉说历史集体的情感,或者说政治叙事如何通过影像来表达。这个回应在中国当下的电影创作当中也非常重要。

 

回顾世界电影的发展历程中,现实主义美学是非常重要的一条脉络,代表着对本民族电影振兴的自觉,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电影文化是否繁荣发展的重要参照。今天的中国电影,尤其是历史题材、现实主义题材创作,在高工业规格、大制作拉动下的电影产业勃兴背后,在类型化、民族化与现代性的迂回探索中, 我们依然要直面电影作为艺术的核心命题。 

 

在当下,回溯电影的发端、回到从事电影艺术的先锋,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也是“文明互鉴”的意义所在。

 

 

 

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

卢涛

 

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设计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立身之命。设计因实用性、批量性、商品性而很难被认同为一件艺术作品。对于“优秀设计作品的创作来源来自于哪里、怎样创作出优秀的设计作品、怎样评价或检验一件优秀的设计作品”的问题,我有如下三点思考:

 

第一,来自于对真实生活的捕捉和体悟,来自于对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深切回应;第二,要来自于人文关怀、创意智慧与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在肩负社会责任的时代价值引领下,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第三,应能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产业的强实力,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一件触手可及的优秀设计作品,更能够柔性地激发全球用户对今日中国发自内心的认同。

 

 

 

国际教育学院、南特设计联合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

袁由敏

 

在新时代的新实践中,建构美育的中国话语

今天我从自身多元身份的转变及核心命题的聚焦来回应如何“在新时代的新实践中,建构美育的中国话语”的思考。第一是作为设计师而言,设计不仅是服务社会,同时也是在践行社会美育,G20、亚运会和之江文化中心等设计实践,都是在回应真实的社会生产需求和服务公众的同时推动美育建设。第二是作为教师而言,如何理解中国化与国际化、中国式现代道路的自觉、中国现代美育话语的构建,再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手段来构建社会美育的中国话语途径,这是国际教学合作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因而在与外界的对比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是必要的。第三是“知行合一”,不要空想而要实践,将知与行合作一处,才知便是行,能行便是真知,要以服务具体社会生产为要义,构建中国美育话语的文艺初心。

 

 

 

中国画学院副院长 盛天晔

 

人民性、时代性与艺术性

对于新时代语境下的主题性绘画,我有三点思考:一是人民性,创作者必须具备真诚的态度,秉承81年前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的精神宗旨——即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六七十年代的绘画为什么能打动我们?因为那一代人是全身心投入的,现在条件好了,我们离生活反而相对远了。二是时代性,要深扎、要落地,中国美院中国画学院专业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人物画专业相对而言是最靠近生活的。我每次带同学们下乡,都会选择去最艰苦、最接地气的地方,学生受到艰苦环境的锻炼才会迅速成长。三是艺术性,如何锤炼艺术语言,一方面是与新时代精神面貌相关,要考虑到与主题相契合;另一方面是作为绘画本体的画作,要思考信息量和传递的价值正确与否。我们身处于最好的时代,在中国美术学院会获得更多的创作实践机会,从而去锤炼艺术精品,繁荣百姓生活,勇攀创作高峰。

 

 

 

绘画艺术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 邬大勇

 

以人民为中心、扎根生活

是国美绘画的重要学脉

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提倡的文艺观、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扎根生活的方法论,在国美绘画创作的历史中,一直就是一个坚实而厚重的存在,人民之心和体察生活是国美绘画的学脉之一,一直为国美画家们身体力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恰逢其时,讲话即是总结又是开端。这九年,在讲话的感召下,在美院领导的引领下,国美绘画,获得了重大突破,包括立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黄大年团队、国家万人荣誉等等,这都与国美的现实主义绘画发展密不可分。我们以全山石老师的《八女投江》、汪诚一老师的《远方来信》为例,可以发现这两件现实主义杰作的艺理传承,也影响着今天的国美绘画创作。可见无论时代如何,一些艺术规律、基本方法是不变的。更深层来说,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本质是面向广大艺术家提出了一个关于艺术属性的问题。艺术和科学一样,皆有国界。从大艺术和大绘画的视野来看,艺术价值的高低都有待历史的检验,并终将放在大时代里被评判。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重新审度国美绘画学脉中“为人生而艺术”和“为艺术而艺术”的交织往复之路,思考画家在关键时刻选择家国情怀和历史叙事,实质是一种担当、责任与使命。

 

 

 

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主任 牟森

 

展开家庭变迁,演化社会进程

开学典礼的校长致辞,刚把《事出有因-家庭编年史》提升为国美作业,我们很受鼓舞。我以为家庭编年史作为国美作业是对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的一种回应。这门课从2013级学生算起,近两百位同学直接上课,课程名字叫“事出有因”,Motivation,这个词是从叙事学家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借用过来的,是针对现实主义叙事源流提出来的。九年中,每届学生我都要问,你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什么?大多数回答都是:等到社会上再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把家庭和学校与社会分离。我每次都回答,你已经在社会里边了。社会就是人和人相处的地方。共同的社会行为就是做选择,以及对选择带来的结果承担责任。每个家庭、每个家族都是。这是共同的、广泛的、辽阔的东西来回应人民性。人民性就是最广泛、最辽阔的,和每个人都切身相关的。这个课的愿景是获得目光,呈现态度;使命是释放痛。汉语中“苦难”这个词,“苦”+“难”。每个家庭、每个人都会面对苦处、难处,每个家庭成员都要做出选择,都要对所做选择带来的结果承担责任。

 

我们的slogan是“展开家庭变迁、演化社会进程”,从180多个个案当中,能够清晰感受到社会进程的切片。所以现实题材、现实主义,是每个人都有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这个课段,二十岁左右没有丰富阅读和阅历的孩子们,开掘自己家庭、家族和家乡的富矿,给他们的未来,不管是做文艺创作,还是做别的创作,都打下一份厚实的、独一无二的叙事基础。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 沈林

 

艺术工作者要关心

此时此地,吾土吾民吾身

今天我们谈现实主义,应直面真问题和中国文化发展的现状。现实主义的进一步界定,指向的是广为流布的、直面现实的、参与社会现实议题的创作。社会主义题材的创作,关系到一个问题,就是艺术家、艺术工作者要关心此时此地,吾土吾民吾身,说到底是主体的确立。现在,有一些很让人欣喜的事情在发生,已经出现了很多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电视剧。同时,音乐剧产业蓬勃发展,虽然离民族化的要求还远,但青年人的创作是积极的,比如乌镇戏剧节、青年音乐剧,都是通过作品来呈现文艺创作中的主体精神。

 

 

 

同济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王鸿生

 

艺术如何参与历史进程的形塑

我们讨论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的关系的时候,有一个中国性的特点在里面,因为中国的现实主义文艺发展的历程有很重要的特点。以人民为中心是重要的东西,另外,它让文学艺术直接参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历史进程。艺术参与历史进程的形塑,艺术本身是这个进程的一部分,不是之外的东西。

 

要谈这个话题,有几点需要强调:第一点是现实题材,我们现在如何来认知今天的现实?现在的现实生活完全超越了小说家的想象,这个世界的剧烈变化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而且这个变化就发生在当下。而我们的很多感知是处在混沌之中的,正因为这样,怎么能够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情况下,找到现实世界、现实生活跳动的脉搏,包括它的痛点、它的难点,如何找到途径来呈现或者说打开艺术介入生活、为时代赋形的空间就变得特别重要。第二点是如何来平衡现实感和乌托邦想象或者说理想的追求,真正的现实感和现实主义与乌托邦或者理想的精神追求,这之间如何来平衡也非常重要。第三点是我们要去探索和创造,不管是文学还是艺术,要找到真理和美德一体化的语言。现实主义文学艺术肯定是要探求真理的,那么真理和美德之间能融成一种新的语言,这就会使我们思考的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包括中国现代社会主义文艺的进一步推进,对一个新的空间的生成就很有价值,因为我们实际上是需要一些新的语言来表达这些东西,这三点可以使我们对世界的混沌感知逐渐清晰起来。

 

 

 

绘画艺术学院教授 何红舟

 

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

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重视文艺工作的重要性,始终把文艺事业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提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的新论断。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期,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期望始终如一。他始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坚持要服务人民,坚守人民立场,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而且鼓励大家都要心系民族复兴的伟业,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我们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进而实现我们从高原向高峰的攀登。

 

 

通过多年的积累,学校的主题性美术创作队伍成为创作当中的骨干力量。我们不仅完成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同时在这个创作过程中也完善了人才梯队的建设。我们希望未来,在以往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重视文艺规律的研究,为讲好更多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而奉献力量。

 

 

 

绘画艺术学院教授 孙景刚

 

创作由心而发的现实主义题材

作为我这个年纪的人,对现实主义的现实题材的高原上的高峰之作有不一样的体悟。现实主义的现实题材,应该是感动人心的作品,能够唤起大家的一种感动。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应该把自己的个人感遇,与时代的脉搏相结合,把个人的情怀和家国的情怀相结合,它具有时代性。今年6月,版画系一个耳朵失聪女孩,把自己的内在经历和她眼睛所看见的,刻了一套关于声音题材的人物形象,这种由心而发的创作是真正有体验的现实主义,是现实题材的作品,这些人物形象正是人民的形象。作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既关注自己的生活,又能把自己的感受和所有人的感受融为一体,找到一个具有深度的现实题材的创作,是我们的任务,是一个非常有难度的课题,也是要去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教师 高初

 

历史图像的现实力量

我想从《中国》三部曲谈起,第一部是国家的肖像,第二部是党的历程,第三部是民族的精神。这是一个持续了15年有清晰目标的文献汇集工作,也是当下的摄影创作领域的文艺组织工作的纲领和要点。往回看,有效的工作来自重要并且艰难的目标,以及点滴成河的积累。往前看,重要的工作需要长久的耐心,需要真心换真心。如果说,2015年我作为一个青年老师来学校工作,怀抱着过往工作中那些抢救性而来的中国革命的图像档案,抱着的学术热情和智识的追求,那么在多年后,我能越来越清晰地谈出来,摄影是什么,摄影对国家有什么用,结合学校的平台我们能做什么。摄影代表着党的文艺传统和重要的创作领域,是现代社会的核心生产要素,更是国家的肖像和民族的精神。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郑靖

 

公共艺术的“生长性”

公共艺术有着直面社会现实、直入社会空间和直面人民的特征,同时和“生长”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具体来说,“生长”的概念与空间有关:除了作品形态和物理性空间尺度的关系,公共艺术的发展和研究有着从空间研究到场所性和场所精神研究、从单体到系统性研究、从造型美学到空间诗学研究这三个转变。生长的理念与人文背景、属地相关:在话题性之外,作品除了形式还包括内容的指向;在当今这个时代,创作者需要介入更多和空间属地相关的时代话题。此外,“生长”还和时代精神、时代问题、时代话题有关:总书记在九年前发表的讲话中已明确指出应该用现实主义的精神、浪漫主义的情怀去关照现实生活,我们也应该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进行更深入、更宽广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朱文信

 

从艺术凝聚民族意志

从1942年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其精神呼应了周公制礼作乐的古典传统,呼应了近代以来世界各个民族与社会的启蒙智慧,还呼应着蔡元培先生创建国立艺术院,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群体的戮力践行。

 

这个艺术家群体意味着三重身份:艺术的创造者,艺术的命名者和解释者,艺术的传播者。而这三重身份:匠人,哲人与战士,可能是同一个人,可能各自为战,但都可以统一到国立艺术院自建校之初,沿澜随波而来的亚波罗精神传统中,关涉社会的新秩序与社会的新生。

 

回溯学校的95年历史,我们发现,艺术家不仅画出他们个人的生命理想与审美之梦,成就个人的艺术境界,同时也要有大怀抱,画出时代、家国、天下的命运与前景。正如吴大羽先生所说“前身曰画自由,后身曰画大悲。”

 

 

 

电影学院导演系主任 周佳鹂

 

让电影抵达有纵深的现实

电影的物质性与大众性使电影与现实有了紧密的关系:一方面,现实性是电影艺术的媒介属性,银幕内连续不断的物质生活之流,实现了经验现实的留存与救赎;另一方面,电影是真正属于大众的艺术,是现代社会群众文化最强大的代理。正是由于这两重天然的媒介属性,现实以新现实主义、好莱坞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各种形态切近电影。在影像媒体形态发生转折和巨变的今天,重新思考电影与现实的关系变得更加紧迫。公众传媒从业者应当让人们突破自我限制,让影像传递出一个宽阔、带有纵深的世界。当下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应当深化对现实的理解,一方面推进现实故事的市场化与类型化;另一方面重新去领受二十世纪诸多现实主义流派探索的馈赠,突破新媒介时代影像逼仄化的壁垒,将感知放入宽阔的社会和人群中,去把握更大图景的现实。

 

 

 

艺术人文学院教师 罗逍然

 

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

我和各位老师简单探讨一下现实主义这个概念所具有的拓展潜力。自然主义主张从现实和现实的体验出发,强调基于现实的真实。现实主义在基于现象,挖掘人类精神的时候,所蕴藏的潜能是巨大的。过往的、古代的伟大的作品,之所以能够一直具有生命力,原因就必然会有现实主义的价值。艺术之所以成为不朽,之所以能够长远地推动传统的前进,就是因为每个时刻的现实都能和这些作品发生共鸣。尽管是古希腊神话,都可能有非常强大的现实意义。作为更为广义的现实主义,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与精神的维度,以人民为中心这样一个指导方针,会一直在校园教育、社会美育和我们的学术探索当中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 李凯生

 

厘清“现实”与“日常”

“现实”这个词跟“事实”这个词有区分,跟“真实”也是有区分的。“现实”这个词从英文上讲是有“行动”的含义的,是选择的前提。“事实”是指当下发生的一切事件。它跟“真实”也有区别,“真实”是对真的鉴定、认定的那些事实,并不是全部的事实。“现实”其实是我们已经有所选择的,是面对的内容,是作为一种当下性的内容。

 

(以上内容按发言顺序排列,未经本人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