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现场
2025年3月28日上午,中国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朝闻讲堂”系列讲座第四讲在象山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特邀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求是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副主任王杰教授担任主讲,讲座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翟志强主持。
王杰教授以《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思想)形成时期的概念特点》为题,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起源与当代发展等问题。讲座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研究现状出发,分别从“马克思主义美学概念表述上的困难”“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形式主义美学是否截然对立”“一个案例:‘现代悲剧’的形成与演变”“走向‘世界美学’”等四个方面展开。讲座指出,从康德“形式主义美学”向马克思主义“世界美学”逐渐转变具有当代必然性。
讲座伊始,王杰教授指出《求是》杂志重发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反映了当前国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尚未达到应有的时代高度与前沿水平。因此,持续耕耘相关领域研究,是一项兼具时代意义与挑战性的工作,有利于完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王杰教授
王杰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包括了诸多难点:首先,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性著作目前处于缺失状态。李泽厚等中国学者曾有过编写此类著作的愿景,但遗憾的是并未完成。从国际研究现状来看,部分学者已经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并出版了许多重要著作,但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原理性写作,国外学界也却迟迟未有突破。
其次,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形成阶段,作者大量使用了非理性概念和隐喻式表达。一方面,这体现为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曲折发展;另一方面,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本长期被误解,也是这一特征的彰显。
最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话语体系和关键词系统尚未建立。相比之下,形式主义美学等流派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话语体系,例如创作概念、艺术风格概念等都有系统的表达和阐述。
王杰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形式主义美学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有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形式主义美学分属不同意识形态,因此两者在理论上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观点有其合理性,但也具有明显的缺陷。因为美学和艺术既有意识形态的属性,也有超越意识形态、达到人类理想状态的非意识形态属性。美学和艺术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就在于,两者既是意识形态的又不是意识形态的。
从本质主义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康德式)形式主义美学是截然对立的。但是,从文化相对主义和审美人类学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康德式)形式主义美学的关系又是复杂而统一的。
接着,王杰教授详细分析了“现代悲剧”这一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概念。这一概念出自马克思1859年的信件《致斐迪南·拉萨尔》。从悲剧学说史看,马克思第一次把悲剧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历史进步的必然要求联系起来。马克思认为,悲剧研究可以用“最朴实的方法把最现代的思想表达出来”。总之,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现代悲剧”结构,是一种比二元对立结构更复杂的理论结构。
王杰教授以《白毛女》这部高度融合了革命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的歌剧与芭蕾舞剧作品为例,从内容层面分析了地方性审美经验在艺术作品中的吸收转化,以及艺术能够引起的情感反应。
因此,在当下的审美资本主义时代,学界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性日益彰显。我们应当站在美学与历史的统一角度,理解《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重要文本。
最后,王杰教授强调,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很完整的理论形态,因此具有非常广阔的理论前景和创造空间。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来说,我们有责任将马克思当年没有充分阐释出来的概念学理化、系统化,并将之建立到美学、艺术理论、文学理论、艺术批评、文学批评、比较研究与艺术实践等领域的话语体系中。
在总结环节,主持人翟志强老师指出,王杰教授的研究立足于世界美学发展的最前沿,既从内容上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理论重要性,又从方法论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跨学科研究。这种扎根经典文本又面向时代问题的研究,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当代价值的理解,也为在座师生提供了今后研究的视角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