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下午,中国美术学院2022级研究生迎来了开学第一课。院长高世名以一场题为「国美,是一所怎样的学校」的专题报告,将1028名研究生新生带入国美学术共同体中。
高世名首先祝贺大家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他指出,相比本科,研究生学习进入到更专精的艺术领域,要善于在大环境里学习,思考大历史、全世界的事情。学校是大课堂,世界是更大的学校,人类的历史是最伟大的教师。
高世名回顾了近三年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的主题。2020年以“共同生活”为题,是对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下人类重新思考生活方式的回应,探讨在经历了新冠疫情和漫长的隔离后,我们对共同生活的渴望和如何重新获得共同生活的能力的思考。2021年的“现在史”是对“共同生活”的再次思考,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时代,也正在共同凝聚出新的历史感知与现实感觉。经历着全球疫症中的迷失与危机和数字时代生命伦理的新命题、新挑战,我们应思考如何重新扣问自己操持的技艺与记忆,将之转化为创造的力量、重启的契机?2022年毕业季选择“生活力”作为主题,希望以数千位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在漫长焦灼的疫情岁月中,激发起我们每个人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生命的体认,焕发出我们本真的生活热情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动力。
地之缘:当代艺术的迁徙与亚洲的地缘政治
高世名带大家回顾了2003年建校75周年校庆学术活动,当时以“地之缘:当代艺术的迁徙与亚洲的地缘政治”展示了亚洲各区域当代艺术的差异化实践,构造非西方式亚洲文化共同体的自我表述机能。通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和艺术家们的工作,探讨在亚洲主体性也即其现代性形成的过程中,在当代亚洲人的生活世界之中,何者被压抑、被日渐消磨以至于遗忘?
在曼谷,“相交的平行线”探讨当代泰国的世俗社会及其精神想象,观察艺术家如何表达当地消费文化衍生出的那种杂糅、纷乱却充满活力的感性,如何呼应着被旅游文化异化的欲望;在东京和京都,“器物之复活”关注日本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城市中日常生活与当代艺术的造物技术,考察日本当代艺术家如何发展其传统图像,如何使之成为当代创造的资源;在德黑兰,“理念之墙”考察伊朗当代社会生活中的波斯记忆与伊斯兰革命记忆共同构成的“传统的复调式”及其在当代艺术中的体现,探讨伊斯兰世界中文字与图像的政治;在伊斯坦布尔,“入境/越境”探讨这座“亚欧桥头堡”的身份认同与自我想象的世界体系,考察东方作为西方话语与欲望的客体如何进行自我表述;在杭州,“可见与不可见的生活”探讨杭州的历史记忆与视觉消费,杭州这座城市所包含的诗意的延异与公共性,它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人生活的内在意韵,以及作为“天堂”的杭州在当代文化视野中的新的表述。
八五/85,把可能性还给历史
2013年,中国美术学院建校85周年校庆以“把可能性还给历史”为主题。1985以来的中国先锋艺术具有一个重要的历史特征,即它始终围绕着学院发生并发展。中国美院,也就是当时的浙江美院是美术新潮运动的重要策源地。近三十年过去,如何对当年这场全国性的美术运动所蕴含的艺术理想与社会意识进行历史性解释?其关键之处在于理清启蒙与新潮、本土和国际、艺术运动和艺术实验之间的复杂关系,这就需要我们从二十世纪“艺术运动”的历次发生中重新建构85’美术新潮的艺术史脉络,深入发掘其现实感和时代意涵,并进一步在“当下”和“当年”交织着的历史文化情境中重新认识它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美院的近百位在校同学,针对1985年的亲历者们做了一百多次访问,从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中打捞出1985年的若干个事件,形成85部视频短片,和一个“八五·85”的文献展,建构起一个艺术史发生的复杂“场域”。高世名认为,“八五”计划所指向的,是要在对历史关系和事件的再造中建构出更多的意义、更激烈的现实和更强大的主体,是事件中不同历史线索的交错与鸣响,是历史的交响中人的现身与解放。
斯特拉斯堡,九十周年的序曲
高世名分享了中国美术学院的一段“前历史”——1924年,以林风眠为首的26位旅法中国艺术家在斯特拉斯堡的莱茵宫策划了首个中国美术展览会,集中展示了485件中国古今艺术品。这次艺术展成为那个年代振奋国人心志的一次文化宣言,林风眠及其艺术群体也因为这个展览进入中国现代教育先驱蔡元培先生的视野。四年后,蔡先生力邀林风眠组建国立艺术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历史由是展开。
2017年12月,中国美术学院九十周年校庆前夕,承莱茵高等艺术学院之邀,中法两所学院共同举办“致敬2018:CAA@斯特拉斯堡”系列活动,林风眠的继承者们与斯特拉斯堡再续前缘。作为“致敬2018”的核心,在当年展览故地莱茵宫中展出的“山水:一份宣言”,以大型影像装置演绎中国独有的山水经验和“山水”对于当下世界的激进意义;在斯特拉斯堡大学中庭举办的“世纪:一个提案”,邀请百余位中欧知识分子、艺术家重回现场,对过去百年中那些具有历史潜能的重要时刻进行评论,并以这些历史时刻为支点,向最紧迫的、无名的未来提案。
“九十多年过去,我们再次重访斯特拉斯堡,不只是为了纪念,而是为了汇聚整个世纪的能量再次上路。”高世名说,“在这百年来的生活史、社会史和思想史进程中,为复杂、矛盾而多变的二十世纪补写一份宣言,同时,向即将到来、尚未定义的2018致敬!”
高世名谈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共产主义理想是推动现代艺术革命最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一个自由、平等、进步的新世界的愿景,激励着大批先锋艺术家投身左翼文化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920年代,一批极具先锋精神的艺术家、建筑师、工程师、诗人汇集在一所伟大的学校——呼捷玛斯(Vkhutemas),他们将Fine Art转变成设计、技术和日常劳作,他们的梦想是用自己的创作与教学进行一场审美、伦理、政治的总体性社会实验。他们带着重塑艺术本体的力量、重新发明世界观的雄心,试图建构一种未来图景,一种全新的秩序和经验。他们不止创造了建构性的艺术、生活的艺术,而且企图发动一场感性结构和艺术生产的更为深刻的革命,重组我们的欲望机制和社会形式。
“一百年过去了,这些形式创造和社会实验已成过往,然而我始终相信,百年前那个创造新世界的未来图景,是世界史与艺术史中一项伟大的未竟之业。百年后的今天,这个图景的潜能与势能正在重新凝聚,那个失落的世界、那段被遗忘的历史,正等待着被重新唤起。”
最后,高世名希望同学们认真思考“国美是一所怎样的学校”,而国美是所怎样的学校,是全体师生的思想和行动所决定的。
过去与现在所发生的一切,都将是未来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