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十年 | 有为之学的磅礴力量

作者:

国美宣

发布时间:

2022-10-13

国美十年,我们昂首前行,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建设成为体现中国文化艺术研究和教学最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美术学院”的重要嘱托,致力为艺术拓展出更无垠的望境,为生活发掘出更深邃的现实,为世界擘画出更开放的未来,为人性培育出更绚烂的花朵。

国美十年,我们坚守初心,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人民之心出精品,立足文化自信育新人,砥砺东方精神铸高峰。在世界艺术大格局中弘扬中国精神,着力打造展示中国高等教育特色的国美窗口,认真绘就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壮美画卷。

国美十年,作为全球规模最大、学科最齐整的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十年砥砺,置身社会总体建设最前线,积极促发“艺术”有为之学,开拓出一条知行合一的新人文教育之路,锻造成一股参与社会进程、推动社会创新的磅礴力量。

 

一流嘱托  目标锚定

总书记的殷殷希望和嘱托是坚定前行的领航力量。这十年,中国美院发展的每一步关键节点,都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

 

2005年4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刚刚投入使用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考察调研。 《浙江日报》记者 周咏南 摄

 

2002年12月17日,刚刚履新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全面视察了建设中的南山校区、过渡中的滨江校区和谋划中的象山校区,对学校的名校定位和校园的整体特色给予指导和鞭策;2005年学校校庆之日,习近平同志再次莅临象山校区,调研文化大省建设,视察学校的建设发展,并提出了“建设一流美术学院”的宏远构想。2006年2月23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中国美术学院的发展,明确提出全力打造“体现中国文化艺术研究和教学最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美术学院”的要求,亲自制定具体的支持意见。

对于人才培养,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美术学院创建一流大学,要注重提高教学质量,把育人作为大学的首要任务,积极营造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人才培养环境,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习近平同志还对中国美术学院服务社会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国美术学院作为全国重点高等艺术院校,处于文化和教育的交汇点,既是‘文化大省’建设的生力军,又是‘教育强省’建设的排头兵。”“中国美术学院要抓住难得机遇,提供优良服务,特别要在提升浙江人文,服务浙江制造,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十年来,中国美院立足浙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全方位凝聚力量,多方面强化担当,积极构建“大学望境”,锤炼形成“国美模式”,走出了一条中国艺术教育自主发展之路。

 

党建引领 坚强保障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这十年,中国美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过程体现党的坚强领导。

 

 

 

 

 

坚持每年举办“人民之心 中国之魂”纪念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报告会、主题展览和研讨会。

 

持续举办以“人民之心,中国之魂”为主题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报告会、主题展览和研讨会,理论学习与学科专业深度融合,汇聚起了同心筑梦、接续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接续举办“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用心用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建党百年之际,设计艺术学院党总支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22年学校入选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为入选的唯一艺术类高校。

学校党委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压紧压实基层党建责任,深入实施“党支部建设提升工程”、党员质量工程;学校多个二级党组织入选全国、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10个基层党组织、22名党员受到省级以上党组织表彰;持续举办“先锋号角”党员学习教育主题创作实践,形成既彰显专业特色又亮明鲜红底色,既体现东方学科内涵又富有时代特征的党建思政育人矩阵,并于2018年入选浙江省首批高校党建特色品牌项目,获中央第二巡回督导组充分肯定;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打造“清廉国美”,弘扬廉洁文化。“清风皓品”廉洁文化品牌入选全省高校党建特色品牌项目。

 

学科为基 蓝图绘就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这十年,中国美院坚守一流定位,在全球与本土“双轮驱动”、人文与科技“双向会通”中探索中国艺术创造、研究和教育的自主发展之路,长期保持艺术学科建设的示范引领地位。

 

 

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美术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美术学、设计学双获A+,综合排名居全国艺术院校之首。在全校28个本科招生专业中,26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十年间,学校拓展学科、重组院系,先后成立手工艺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电影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等,形成“五学科十 + 学院”的格局。

坚持以“视觉艺术东方学”为学科基础,积极推进人文通识、专业通识、实践课的教学模式更新,首创“铸金炼课——金课展”,以“铸金炼课——哲匠金课奖——国美金教材”的建设路径,反复凝练核心课程,推进东方学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培养方案的优化,打造中国画、书法篆刻、中国水印版画、东方雕塑、东方图案学等一批国家级、省级“金课”,全面提升教学成果质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开展“中华文明基因工程”“宋韵文化”研究,举办“民族翰骨:潘天寿与文化自信”等学术活动,打造中国画双年展、国际纤维艺术三年展、国际跨媒体艺术节、国际海报双年展、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唐诗之路艺术展等文艺节展平台,形成贯穿全年的“艺术四季歌”;建立国潮文化艺术研究院,持续实施中国艺术海外传播工程、“艺术使馆”工程和“一带一路”艺术创作计划,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构筑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文交流体系。

战略布局“南山优化、象山完善、良渚开拓、张江转型”,充分展示世界一流美术学院的建设水平。2016年由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隈研吾(Kengo Kuma)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代表杭州登上《纽约时报》首页;2018年,由普利兹克奖得主、葡萄牙著名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Álvaro Siza)设计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馆,成为中国首个具有西方现代设计原作系列收藏的博物馆;2021年由著名设计师张永和设计的良渚校区全面启用,居学一体的校园成为设计教学的高能现场和不言之教。

同时,积极推进整体智治体系、深化数字化改革,为全校师生提供数字化应用与服务;推进“一人一码”应用场景拓展,校园一码通实现师生健康打卡、校园进出、宿舍门禁、会议签到、食堂消费、图书借阅、实验室预约等场景全覆盖,社会美育系统入选浙江省教育系统数字化改革第一批创新试点项目。南山校区教学空间、浙美218人文空间、附中学生宿舍等民生工程得到实施,师生活动空间不断丰富,获得感不断提升。

 

三美育人 立德树人

扎根大地办教育,立足未来制规划。这十年,中国美院以社会为田野课堂,以生活为研究对象,以人民为描绘内容,通过“在地性”研究方法,建立学生个体与社会的深度链接;以“国美人”建设为核心,秉持哲匠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人才培养,凝聚学术共同体。

 

 

 

 

 

 

以乡土为学院,建立遍布全国的“乡土学院”,持续推出“最前线”系列教学活动

 

粗粝能甘,纷华不染。传统的下乡“采风”已经转换成为“以乡土为学院”的艺术主张和教育方法,遍布全国的“乡土学院”网络实现每年3000余名师生奔赴全国60多个教学实践点,持续推出“最前线”系列教学活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主战场”和地方发展“最前线”作为社会课堂,磨砺艺术感受,把中国大地作为艺术人才培养和艺术家自我实现的现场。

紧扣学校历史、学院精神和专业特点,践行“构筑校园美境、实施校园美育、塑造校园美心”的“三美”育人理想,倡导“劳作上手、读书养心”的学院生活,创新和实践“思政教育、专业教学、文化传承”三位一体的育人方法,着力培养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十年间研究生教学规模增长5倍,累计培养艺术人才3万余名;学校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自强之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一批优秀师生群体。2017年学校获评首批全国文明校园,为浙江省唯一获评高校。

推进招生改革,启动学分制改革,持续深化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内涵。打造“无墙的学院”,首创以“毕业展示周”的形式全面展示教学创作成果,面向全体市民开放。2019年起,毕业展冲破学校围墙升级为青艺周,先后以“青春·观·世界”“共同生活”“现在史”“生活力”为主题,学生们面对真实世界的需求,用艺术唤起观者感同身受的体验和共情,通过作品改善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艺术教育人类灵魂“双重工程师”的使命和担当,创设代表全校最高教学研创水平和师德师风标杆的“哲匠奖”,成为贯通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作的国美最高荣誉体系;坚持引育并举,持续实施“领航人才支持计划”“优秀青年学者培育支持计划”等,形成从人才储备、青年培育、骨干提升到哲匠引领的国美“学者型艺术家群体”成长路径。中国美院国家主题性重大题材美术创作教师团队被评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省特级专家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青年学者2人,国家级人才称号12人。2020年,学校获颁首届杭州金巢奖。

 

艺科融合 创新开拓

立时代之基,领时代之变。这十年,中国美院矗足国际前沿,面向新的实际,锚定科研为核心引擎,构建交叉融合的协同发展机制。

 

 

 

 

 

 

成立创新设计学院,推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能制造和设计集成创新,着力打造大数据、智媒体时代的“新”包豪斯和呼捷玛斯;与之江实验室、西湖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探索科学与艺术的跨界融合和在高等教育领域交叉、融合、发展的新契机;不断拓展海外研修渠道,在德国柏林等地建立教学基地,逐步形成连接巴黎、柏林、汉堡、苏黎世、旧金山各地的“国际研学”网络;持续推进中国文化艺术来华留学教育基地建设,成立国际联合学院、中法南特学院设计联合学院,创办中国第一个艺术类全英文专业“视觉中国:中国当代艺术全英文授课硕士项目”,与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开展“联合双学位硕士项目”;五年来,共开设207个国际化课程,209个国际工作坊,邀请国际学者专家举办了393场学术讲座。

立足“新文科”时代背景,坚持艺理兼通,在不断探索和先行先试中,找一条创新一体化的“先发之路”。加强学科专业内部的深度融合,实现美术学与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学科的协同发展与创新;先后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文创设计智造重点实验室”、文旅部重点实验室“传统热成型手工技艺与数字化设计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省部部共建研究平台“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高层次美术人才培养基地”,持续推进“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化创新与视觉传播研究院”和中国画学书学传承传播平台、中国城乡建设艺术塑造创新平台、跨媒体艺术国际平台的建设,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强化知识生产与重大学术成果的产出。

2015年创立我国工业设计领域首个国际化学院奖“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积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赋能数字时代制造业产业升级。六年来累计吸引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7万件参赛,推动了相关企业2000亿产值的转化,联通创新链与产业链,赋能数字时代制造业产业升级;开辟艺科融合的校政合作模式,设计研发体现东方智慧与美学内涵的“资产云”管理平台、以“算筹”等传统文化元素的“中国码”、“最多跑一次”“一件事”等政务应用管理系统的视觉,深度参与“未来社区”项目,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打造艺术与风貌交融的未来建筑场景,探索社会治理创新模式。

 

服务大局 国美力量

国家有召唤,国美即行动。这十年,中国美院主动立足大局,创造性地把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转化为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以中国美术助力美丽中国,以传统文脉、学院智识、视觉表达助力国家形象塑造,在世界艺术大格局中弘扬中国精神。

 

 

 

 

 

 

 

 

 

 

 

国家主题性重大题材美术创作教师团队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中,创作出多个精品佳作

 

充分发挥在文化艺术、文创产业、文创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有机衔接,发展新型业态,营造产业生态,全面服务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等重大战略任务。成立美丽中国研究院,与全国40多个地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参与建设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城市美学项目400余个,发掘出“城乡片段”“存量建筑”“乡土修复”等艺术新命题,形成了“自然建造”“生态织造”等设计新方法,总结出“山水城乡”四方融合、“文教商旅”四维联动的发展新模式。持续实施“千村千生”基层服务计划,获评全国“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设计助力四川小凉山公益实验计划”“精准对口支援西昌民族幼专计划”获评教育部“精准扶贫典型项目”。

在立足文化自信勇攀艺术高峰中展现人民的创造伟力。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厅展示的新中国美术经典作品逾半数由中国美院师生校友创作,被誉为“国博中的国美现象”;2021年聚焦建党百年这一主题,从绘画、雕塑到电影、戏剧全线出击,31件作品入选“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巨型雕塑《攻坚》矗立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广场,3件作品在党史馆重点区域陈列;首部聚焦中共二大的原创红色舞台剧《辅德里》,将党史教育融入艺术表达,全国巡演;原创革命战争电影《云霄之上》斩获北京国际电影节三项大奖,全国公映。2017年5月,与文旅部共建“中国美院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创新平台”;在五年一届、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全国美展上,学校共获得奖项75项,其中金奖6项、银奖12项、铜奖25项,获奖数量在全国美术院校中稳居第一。

始终以艺术创作“国家队”的高要求高标准助力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先后完成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城市生命馆、浙江馆、杭州馆、宁波“滕头案例馆”等展馆设计和中国馆建筑色彩设计、G20杭州峰会会标及相关主会场设计、2022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视觉形象系统设计、世界互联网大会会标及永久会址、杭州国家版本馆设计等。G20杭州峰会期间,习主席夫人彭丽媛邀请外方代表团团长配偶一行到中国美院参观由学校策划举办的“美学江南:中国人的生活艺术”特展,在主场外交中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为世界更好了解中国搭建有形有象的视觉感知桥梁。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十年来,我们立足地方、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全方位凝聚力量,多方面强化担当,积极锤建“国美模式”,走出一条中国艺术教育自主发展之路。

时代殷殷,砥砺共存。十年间,我们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这时代最开阔、最前沿的现场,铸就艺术高峰,建设一流大学,讲好中国故事,助力文化强国。

吾辈扬蹄,奋斗以恒。十年后,我们将继续把握良机,在深邃的历史洞察中发出时代的先声,在全球艺术教育格局中奉献国美能量,于百年风云中奏响前行凯歌。

喜迎二十大,建功新征程!知明则行笃,行愈笃则知益明。我们将深入实施实施整体智治、开放办学、国美人发展和创新驱动四大战略,打造“艺术创造为内核、社会美育为担当”的新人文教育体系,锚定“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独具韵味的金名片,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国美十年,艺术有为。